校名沿革
正谊书院
凤池书院

(一)“全闽大学堂”、“福建高等学堂”
1902.5--1914.12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时值辛丑签约,清廷迫于内、外形势,提倡变法维新。废除科举,兴学育才,实行教育改革。1901年 9月14日,大清德宗景(光绪) 命各省“改书院、设学堂”,推行新学。1902年 4月 9日(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三月辛酉)光绪皇帝谕旨批准设立福建省第一所官立新型学校“全闽大学堂”,堂政直属总督府管辖。1902年3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5月 8日正式上课。

1904年 1月学部颁发《学务纲要》规定:“京师设大学堂,各省只设高等学堂,高等学堂作为大学预备科”。全闽大学堂遂改名“福建高等学堂”。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停止正科招生,校名改称“福建高等学校”。直属福建省巡按公署(福建省政府)管辖,具体由福建省教育厅直接领导。

(二) 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时期
1915.1—1927

民国四年间(1915年1月)福建高等学校遵照省令改称“福建省立第一中学”。预科生转为中学生,秋季始业,学制四年,开始统用普通话教授。1922年9月,根据第七次全国教育会议改革学制系统,我校首先试行中学六年,高、初中分段的“三三”制。


(三)“省立第一初级中学”、“省立福州初级中学”时期:
1927.1—1929.8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福建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对全省公立中学进行调整,将我校高中班级并入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及省立理工中学,又将停办的华侨中学、女子师范学校的初中班划归我校,本校自此始有女学生。校名改为:“省立第一初级中学”。次年10月,省立第二初级中学并入我校,设二部。1929年1月易名“省立福州初级中学”。

 

(四)省立福州中学时期
1929.8—1939.8

1929年8月,复办高中班,定名“福建省立福州中学”。这时,福州女子初级中学、省立福州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均并入我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省政府决定我校内迁沙县,在沙县城关文庙办学,并在洞天岩设分校,作为初中部校舍,逐步转入战时教育体制。

(五)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时期
1939.8—1946.1

1939年8月,奉命分置高中、初中两校,一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校址仍在文庙;一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新立校址于沙县洋溪,两校各自独立。

 

(六)省立福州中学时期
1946.1—1949.8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I月学校迁回福州三牧坊原址,增设初中班,复称“福建省立福州中学”。

 

(七)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时期
1949.8—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9月中旬省人民政府派军代表接管学校,执行“维持原校,逐渐改造”方针。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10月12日举行正式接管典礼暨开学式。1951年4月改称“福建省福州中学”。1951年8月l日正式定名为“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1952年2月,福建省教育厅委托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直接由福州市文教局管理。1952年8月建立中共福州一中支部并收归省教育厅直接管辖。1953年7月省教育厅确定我校为首批10所省重点中学之一”。

1969年6月.在文革期间下放福州市宣教组,并由福建省农械厂领导与管理。1979年3月1日收回福建省教育局管理,恢复校长责任制,重新确定我校为首批办好的16所省重点中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