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一中学的前身——凤池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为福州省城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距今近200年。
由于当时文化逐渐发展,士子增多,省会所在地仅有一所全省性的“鳌峰书院”不能满足读书人的需求,为了广育人才,总督汪志伊、盐法道孙尔准选择城内凤池里的三牧坊兴建书院,初名“圣功书院”有讲堂三楹十二间,专门教育生员和童生。书院初设,旋缘经费无着,几复荒废。到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盐法道吴荣光积极筹措,捐俸倡率,经费才有着落。道光元年八月十四日前督宪、巡抚颜检批准在案,以所在地为凤池里(今东街、东大路,原宋状元许将所居故宅之地得名),遂把“圣功书院”改名“凤池书院”。此时盐商萨重山、林世通等捐资,改建门楼官厅,添造横舍,撰碑文、树碑石,以垂久远。道光二年,盐法道王楚堂捐俸建“仰止楼”五楹,以祀宋儒陈古灵、陈季慈、周公辟、郑宏中、游定夫、杨龟山、王信伯、李忠定、林拙斋、罗豫章、李愿中、李西山、胡康侯、胡籍溪、胡致堂、胡五峰、刘屏山、刘白水、朱元晦、蔡西山、蔡九峰、黄勉斋、陈北溪、廖子晦、真西山;明儒陈布衣、蔡虚斋、黄石斋共二十八位。并增建讲堂,收藏书籍。道光三年间前督宪赵慎畛又倡捐拓展“凤池”,经营一切,自此凤池书院规模大备,人文蔚起,多士观摩,鼎盛一时,实与鳌峰书院并驾齐驱。五年,盐法道朱桓清、总督赵慎畛、巡抚孙尔准捐俸在离讲堂几步远的地方建轩,总督赵慎畛题匾取名“佳士轩”。六年,布政使司吴荣光在“佳士轩”之南建“树人簃”,又增拓学舍多间,捐置书籍二千余卷。八年,盐法道窦欲峻捐棒作童生奖学金。由于官府倡导,士、商捐钱的更多,养士额比过去成倍增长。十八年,闽县贡生何恭崇、儒士柯恒喜、举人何则贤等共捐纹银820两。二十年,又共捐钱三千缗充膏火费。
凤池书院有讲堂十二间,学舍三十余间。院内一路梅柳夹植,松竹掩映,园林优美。院后还有花坞、荷池。池的左边有宋代种植的两株古荔枝树。院内亭、榭建筑多仿苏州园亭式样,其中如“翠竹轩”、“树人簃”、“佳士轩”、“横经精舍”、“藤阴书屋”等,构造尤为精美,山长多邀集名流,觞味其中。院中厅、堂、亭、榭悬挂许多楹联。(清)杨平叔所书楹联:“池浴文禽,从罗舍梦里飞来,览凭苑林翔吉宇。”; “凤鸣翽风,向刘勰笔端流书,迁乔阿阁听和声。”’有些楹联则是山长抒发自己情怀,舞文弄墨,和书院毫不相干。例如山长郭柏荫(字远堂)原系京官,因丁忧回籍,充任凤池山长,想不再出外做官,于是撰联一对,“文酒过从,喜蔗尾景佳,菜根味美”。“衣冠脱略,看投林鸟倦,出遊云闲”。所以联中有“菜根味美”和“鸟倦云闲”等语。但此人官心不死,又一联说:“薄宦归来,万里江湖犹恋阙”;“故人健在,一堂风雨此谈心”。由于他“恋阙”,终又出山做官,一直做到湖北巡抚。
凤池书院的组织、经费来源、招考对象、甄别试和月课的手续、内外课录取的名额以及膏火奖金的数目,都和鳌峰书院相似。书院名师很多,第一任山长赵在田,他教生员、童生首先要修养品德,其次才是道艺、文章。次任山长魏敬中,勤于工作,受到生员的爱戴。戊戌政变(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后,全国知识分子思想一新,山长陈璧,他们在书院中提倡实用,学风有所转变。末任山长曾宗彦,于清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9一1901)间以在籍翰林出身的侍御身份出任该职。曾宗彦思想和行动上属于维新派,同情支持戊戌变法,积极参与“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等主持筹办、在北京福建会馆成立的维新组织“闽学会”并成为骨干之一。变法失败后,自感已无能为力,返回故里颐养天年,卒于民国初期。凤池书院历时85年,前后山长十二人,书院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科举废止后,凤池书院改为全闽大学堂,首任山长叶在琦。1903年改名福建高等学堂,先后继任的有陈宝琛(第二任1905-1906;第四任1908-1909两任);林炳章(第三任1906一1908);陈培辊(第五任:1909一1911);一至五任的四位监督(校长)均为(清)进士、翰林出身。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民国建立,陈培锟调任道尹,由本堂第一期毕业生、日本高等师范毕业的王修出任监督。1912年1月教育部令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改称校长。自1915年起改名福建省立第一中学,后又数易校名,1951年8月定现名“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