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身份: 免登录
巍巍福中凤鸣三牧教师博文开放式课程招生平台校友录校长论坛
您的位置:首页>> 校友通讯 >>新闻正文

  • 纪念中国财政学界泰斗邓子基先生

    来源:厦门大学 2020-12-25 12:23:47 点击:1450 赞美:13


        邓子基教授是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49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7年毕业于政治大学经济系,1952年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厦门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财政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201207月,他应邀出任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首席“城市骄傲”形象大使。曾荣获国家、省部级荣誉奖励50多项,以及“国家荣誉勋章”、“世界500名人勋章”(英国)和“终身杰出成就金人奖”(美国)等。2017年是邓子基教授从教70周年,获得了首届“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财政理论界的最高奖项,是对邓子基教授为国家财政事业作出贡献的最好注脚。2020年12月22日邓子基教授辞世,享年98岁。

    成长之路

        19236月,邓子基出生于福建省沙县夏茂镇儒源村,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他8岁时失去母亲,10岁时又失去相依为命的父亲,由哥嫂拉扯长大。迫于生计,他上山砍柴,沿街叫卖,也当过杂货店的学徒。

         贫困的生活并没有让邓子基失去人生的方向,他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徒半年,他省吃俭用攒下几块银元,怀揣梦想考入福建南平初中。进初中后,邓子基成绩优异,屡次获得奖学金,当时的教导主任王守椿发现他是个优秀学生,每逢有勤工俭学的机会,就特意照顾他。之后,邓子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福州高级中学(福州第一中学前身),巧的是,王守椿又去福州高级中学当教导主任,一路帮衬着他。邓子基坦言,这辈子要感谢三位“王老师”,第一位就是王守椿。

        1943年,邓子基被保送到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同时被国立交通大学航空系录取。在较早开学的国立交通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因不敷支出,他转到免学费、包吃住包分配的国立政治大学经济系攻读财政学专业。毕业后,时值内战,风雨飘摇,邓子基在江苏省泰兴县当过税务员,也在中学教过书。

        19507月,邓子基以福州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生班,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资本论》翻译者之一--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王亚南教授,这是影响邓子基一生的第二位王老师。

        王亚南安排邓子基为本科生兼课,鼓励敦促他学习、思考、写文章,这让邓子基迅速的成长起来。邓子基的《苏联预算制度研究》就是在这一期间发表的。19527月,邓子基顺利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届研究生。也就在这年,邓子基与第三位王老师结为终身伴侣,夫人王若畏是厦门市双十中学的教师,也是恩师王守椿的侄女,他们恩爱一生。

        王亚南让邓子基留校工作,这一留就是60多年。两位恩师影响了邓子基一生。王亚南教导他要:教书、育人,出人才、出成果。邓子基一生恪守导师留给他的这十字箴言

    潜心治学

         1957年,西南财经学院教授许廷星写了一篇关于财政学研究对象的文章,提出“财政是分配关系”。年轻的邓子基从中得到启发,潜心研究财政的本质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1962年,邓子基发表《略论财政本质》《试论财政学对象与范围》《财政只能是经济基础的范畴》三篇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国家分配论”,并提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一观点,初步确立他“国家分配论”代表人物的地位。“国家分配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多次大的争论和思想的交锋,对于不同流派的争论,邓子基坚持真理,不断修正和深化自己的学术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步入市场经济,财政学界从西方引进“公共财政论”,主张将生产消费领域全部交给市场,这一论点得到学术界的追捧。很多人提出“国家分配论”是计划经济的理论,现在是市场经济,当然过时了。邓子基在归纳当时质疑的声音后,于1997年发表了《坚持、发展国家分配论》的论文,反对完全照搬西方“公共财政论”,替代和否定“国家分配论”,主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问题,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应当是:坚持 借鉴=整合 发展。

        邓子基著作等身,他不仅建立和发展了我国“国家分配论”的财政税收理论体系,为我国的财税改革提供借鉴,还论证了我国财税制度改革,经济特区税制,以及财政、税务、国有资产管理三者之间“一体两翼”的关系等重大财税理论命题。

        多年来,邓子基在财政经济科学的多个领域立宗师之论、开风气之先,他的治学思想对中国财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书育人

        在厦大从教60多年,邓子基培养博士生108人,他笑称“这是我的一百单八将”。这些学生,无论从政、从教或是从商,大多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栋梁与骨干,这离不开邓老长期的教诲和影响。

        邓子基的课深入浅出、环环紧扣,不仅旁征博引、循循善诱、恰到好处,而且妙语连珠、幽默诙谐、寓教于乐。学生们都说,来邓老家中听课,每次都不觉得是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一种快乐。

        邓子基的第一届博士生是1985年入学的,有董大胜、巫克飞、葛南翔三位。当时,“比较财政学”是一个新领域,尚缺乏这方面的专著或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邓子基带着学生们编写《比较财政学》一书。学生们的论文,邓老每篇都会仔细地修改,学生们说,“跟邓老学习时打下的学术和写作功底格外扎实,勾勾圈圈,一字一句都详细地修改,连标点符号都要改过来。”

        邓老不仅在学术上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学生,在生活上也真切的关心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把他当作心中的慈父。现在财政部工作的承皓,曾经师从邓老攻读硕士和博士,当时家在新疆,由于路途遥远,只有暑假可以回家,寒假中的每一个春节都是在邓老家里度过的。回忆起来,她至今还充满感激。邓老的学生,曾多年担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国际贸易谈判局局长的沈丹阳每次从北京回厦门总要抽空到家里探望邓老。得知邓老保存的相片中,还有不少老人从电视上抓拍的自己作为发言人的精彩瞬间,沈丹阳热泪盈眶!很多学生虽然毕业多年,但是在工作、生活、事业上有什么好消息,第一时间都会告诉邓老。而邓老每接到学生的一个好消息,都会高兴许久。

    谦逊处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邓子基以自己的治学、为人之道影响着每个学生,既传之以知识、又教之以道德。他说,人生有两把钥匙:治学的钥匙、为人的钥匙。我自己要先掌握好这两把钥匙,然后再把它们交给学生。

        邓老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寓于日常的行动中。低调和谦虚是邓老一贯的处事原则,大家常常称他为新中国财政学界的“一代宗师”,可是他说:“我不是大师,只是老师。”几十年来,邓老收到过无数封陌生来信,有后辈晚生向他请教学术问题,或倾诉人生困惑,直到现在,邓老都会拿着放大镜认真阅读,亲笔回信。

        身教重于言传,“一生勤奋、勤奋一生”,是邓老的另一项“传家宝”。十多年前,就有人跟邓老说要少工作、多休息、享几年清福。邓老却坚持活到老,工作到老,90岁高龄,他仍工作在教学与研究的第一线。每次上课都是三节连上,中间只休息20分钟,而这20分钟也往往被学生的提问所占用。邓老从事教学科研几十年,一直笔耕不辍,现在还坚持每天看书和写作,两年前,还在发表学术论文。邓老1996年和2000年分别做过两次胆结石手术,但即使在病床上,他仍然没有间断教学。

        邓老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常常跟学生说,年轻人要抓住机遇,学习学习再学习,跟随时代,为国家多做贡献。邓老90多岁高龄,但他对很多问题依然有创新的见解,就是因为他一直在学习。

        谈到健康之道时,邓老说,他坚持做到“四动”,即动脑多思,动口多讲,动手多写,动脚多走。师者仁心得享高龄,大智大慧平和安乐,鲐背之年的邓老笑称自己依旧年轻,是位“90后”。

    谨以此文纪念邓老。邓子基,福州一中1943届校友。

关闭 【文字:厦门大学】【发布:贺少青】 【赞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