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身份: 免登录
巍巍福中凤鸣三牧教师博文开放式课程招生平台校友录校长论坛
您的位置:首页>> 校友通讯 >>新闻正文

  • 悼念冯端院士:长者风范,大师本色

    来源:科学出版社 2020-12-18 15:20:48 点击:1065 赞美:11


     

    冯端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金属和晶体材料学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五届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首任院长、物理学院教授,福州一中1941届校友冯端先生,于2020121519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岁。






    ▲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冯端先生部分著作书影

     

    从国内该领域的第一部专著、被莘莘学子视之为金属物理“圣经”的《金属物理》(上下册),到内容与时俱进的《金属物理学》(四卷本);从上世纪80年代科普百花园的新葩——《熵》,到2005 年世界物理年更上层楼的《溯源探幽:熵的世界》,冯端先生的重要学术著作、科普作品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由冯步云撰写、纳入“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系列的《冯端传》也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从亲人的角度,零距离观察传主的科学工作、科学态度和生活经历,多视角呈示其如何做大学问、成大事业、做大贡献的历程,凸显其献身科学、品格高尚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展示一个生动而充满魅力的当代科学大师的形象,让公众了解,有益于社会。本文节选该书“结语  水流心不竞,人淡如菊”部分文字,尽现长者风范,凸显大师本色,以此悼念冯端先生。


    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的时下,记述冯端院士科学人生的足迹,从其“一生平淡”的具象中,记录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寻找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挖掘其科研风格的内在灵魂,梳理其学术成长发展脉络,研究其学术思想形成原因,重在通过文字进行精神和心灵的对话。

     

    将寿补蹉跎

    平淡一生


     

    冯端,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科学工作,跨越凝聚态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两大学科,开创了功能材料的人工微结构化这一有重大科学与技术意义的领域;其科学著作,建立了新的学科体系,引导着一代学子的成长;其科学实践,对人工微结构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学术思想,为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派奠定了基础。

     

    耄耋之年,冯端回望自己的科学之旅,仍是那么淡然,“……在我看来,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可能是人生中最有意义、也最有乐趣的事了。”

     



     冯端在著述(摄于家中书房,2005 年)

     

    冯端一生致力于教学、科研,取得了公认的学术成就,却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总能平淡处之——他始终认为其一生平淡:自己本是一介书生,这一辈子所做的,无非是学习、教学和科研……

     

    一介书生,一生平淡,这正是冯端一生为人、为学风格的自然反映。在具象上,冯端所言不虚。冯端自进入中央大学(1949 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求学,任教,再也没有离开这个学校,献身教育,尽瘁科学,一以贯之七十年。由工作经历而言,平淡是必然的,填写个人简历唯有寥寥数语、简单几行。若是说故事,讲究情节之离奇曲折、内容之跌宕起伏,有悬念才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然而,撰写《冯端传》主要不是为了讲述动人的故事,而是通过冯端院士,重温他们那一代人的际遇,用冯端个人的科学人生折射整个时代,梳理其科研之路的心路历程和切实感受,凝练总结其学术思想形成、学术成就取得过程及成因,保留一个生命化的讲述方式。

     

    诚然,平淡与否,不能只看表面。冯端的科学人生,系于南京大学,没离开过,但他却在并非中心的地方,远接千年文化的积淀,延伸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学术精神,以自己毕生坚守、完善的人格操守,传承道德修养、学术风范和探求精神,推动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凝聚态物理迅速发展壮大,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形成南京大学独有的研究风格和学术传统,这难道亦是平淡?

     




     意气风发(摄于20 世纪50 年代)

     

    冯端求学路漫,始之苏州,时逢国难,辗转福建沙县、重庆,艰辛磨炼;执教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立于三尺讲台,为学笃行,教书育人,辛勤耕耘;创新科研,微结构化,开拓领域,引领学术方向,带领南京大学固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学科跻身全国一流;筑就平台,构建梯队,创建“大师加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勤于笔耕,教材建设,文以载道,皇皇巨著(20 余本)相继面世,耄耋之年依然保持学术活力,建构凝聚态物理理论体系,实现从金属物理到材料科学的跨越、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跨越,“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些,也能说是平淡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总结事业成功的三条:“有志,有力,有物相之。”所谓志,即追求;力,即能力;有物相之,即能用外界条件。追求、能力,固不待言,而“有物相之”也是必需的:善于利用外界条件,长于有合作精神,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宁静致远,淡泊人生。冯端兼具志、德、责、力,“有物相之”也是其所长。有志,志存高远,锲而不舍;有德,胸怀宽广,坦荡磊落;有责,知行合一,诚信尽职;有力,敏于创新,勇于进取。博大精深的科学造诣和渊博知识,虚怀若谷的为人之道,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谦和真诚的待人品格,对后辈的包容、教诲和提携,尽现长者风范,凸显大师本色。

     


    浮天沧海远

    融合人文


    本书记述冯端院士投身科学技术事业的历程和做出的贡献,试图将一位立足物理、超越物理的科学大师至情至性的科学人生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以有助于理解:大师何以成为大师

     

    一般而言,之所以成为大师,个人的资质、学养、能力、机缘等都是必要、不可或缺的;但由于大师们的经历各样、际遇不同,成长之路亦随之异样,不可一概而论。梳理科学家学术成长之路,必须考虑其个性化、独立性,有必要探讨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有多少因缘际合成就了他。

     

    试问:大师需要非凡的鉴赏能力、精辟的科技史识、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深厚的人文素养,然而这样的能力、见识、思想与素养从何而来?纯粹天赋论?脱离后天的实践,不足为凭。追溯由来,须另辟蹊径。爱因斯坦曾指出:人的差别是由业余时间造成的。无疑给出了一个线索——业余时间的取向、所作所为,对于一个人的塑造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成员出席“第一届亚太地区物理学会议”时留影(1983 6 月,由丁肇中摄于新加坡董宫)

     

    具体到冯端的科学经历不难发现,冯端勤奋,谦逊,执着于做人、做学问、做事业,其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的演进,体现了一位真正学者在思想上如何不断超越自我的可贵精神,“超越”一直是冯端学术风格的典型标志。厚积的学养造就了冯端盛德清操、崇高朴厚的大家风范,他兴趣广泛,在科学学术之外,以业余时间发展哲学、文学、艺术、诗词等高雅之爱好,造诣精深。可以想见,提高人生之品位,享受创造之乐趣,势必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之人。

     

    现今社会,是为专业化的时代,学问归于专业工作,隔于生活之外,于是乎:学问是学问,人生是人生。而冯端却最看重独立的品格,其人生价值取向是将学问与人生融合,他认为:为人高度即学问高度,学问做到最后,靠的是人性与道德的力量。教书育人、创新科研,是为其理想、信念、情操之起点与基石,是为人生、事业、追求之动因与鹄的。冯端是真正把物理学当成一门事业来做,真正把发展中国物理学当作自己的任务。在他那里,学术与其整个生命融为一体,用生命本身来做学问,其“凝聚态物理学”是“一本用生命谱写的凝聚态物理学”。由是言之,冯端的人生经历,无疑就是自己的学术历程。

     

    冯端生于苏州,恬淡安逸的姑苏悠悠深巷孕育其甘于淡泊、宁静致远的心境;书香门第和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其自小就获得了富于人文色彩、平等自由与知识文化的熏陶;中学、大学年代接受的良好教育养成其独立进取、善思慎行的治学风格。

     

    冯端的科学事业成就与其人品密切相关,取决于科学、人文双重素质的交融互补,其学术生涯,科学与人文一身二任,而又浑然一体。他立足物理,超越物理,以文理兼通的知识结构和屹立世界前沿的创新能力,融合科学学术思想与人文素养之精华,读书、教书、写书,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他观察敏锐,以实验见长,强调理论必须来源于实验并接受实验的检验,理论与实验结合,在理论上坚实掌握物理基础理论、科学方法及其历史发展,而在实际上则深刻洞察社会需求。两方面的完美结合,孕育其非凡的科学鉴赏力。

     





      冯端在南京大学浦口校区给学生作报告(2002 6 月)

     

    深邃的哲学洞察力,使冯端在科学探索上独具慧眼,立足自身丰富的科研实践,运用辩证思维,诠释继承与创新、工作能力与鉴赏能力、智力素质与精神素质、个人与集体、简单与复杂、毕与始、博与专、手与眼、脑与心……辩证分析,举重若轻,有力支撑了科学探索之路。

     

    基于深厚的人文素养,冯端将诗词中深刻的哲理和科学的内涵巧妙地运用于物理学学术著作,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融于著述,诗歌诠释物理现象,意境深远,丰厚的文学积淀助推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物理学探索之路,既显现出一位物理学家对研究领域的游刃有余,又展示人文呼应科学的神奇,寓概念于情景,形象思维,传神至极,令人叹为观止。

     

    得益于心无旁骛、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懈精神,冯端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正如时任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所言:

     

    历时半个多世纪,留下了一行当代科学大师的清晰足迹,留下一个国际学术巨擘仰之弥高的形象……高瞻远瞩的科学视野,道器并重的治学方法,真诚热情的处世方略,文理通融的深厚学养,正是先生成其为一代宗师的基本条件,也是我们这辈人学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山高水长,先生千古!

     


    本文摘编自冯步云著《冯端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01,)一书“结语 水流心不竞,人淡如菊”,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闭 【文字:冯步云】【发布:贺少青】 【赞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