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第24期---音乐与学习效率
2015-01-16 10:21
    

    鉴于最近我们建平村体育音乐高等专科学校在网络上的走火,我觉得是时候把这张图放出来了。。。(图片收集于网络)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887) | 评论(0)
读图23期-----病毒
2015-01-16 10:00
    

    病毒由一个核酸分子(DNA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如病毒)。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于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病毒自身不能复制。但是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时,便脱去蛋白质外套,它的核酸(基因)侵入宿主细胞内,借助后者的复制系统,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复制新的病毒。

   从遗传物质分类:DNA病毒、RNA病毒、蛋白质病毒(如:病毒)

   从病毒结构分类:真病毒(简称病毒)和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病毒)

   从寄主类型分类:噬菌体(细菌病毒)、植物病毒([1] 如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如禽流感病毒、天花病毒、HⅣ等)

   从性质来分:温和病毒(HⅣ)、烈性病毒(狂犬病毒)。

在生活中比较常听说的是感冒病毒,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但是说起致命程度,下面这几种病毒的威力从每年的感染死亡人数即可见一斑。。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830) | 评论(0)
疯狂驾考之科目四
2013-12-31 21:59
    

    今天早上又去参加了科目四的考试,其实所谓的科目四叫科目三安全文明常识考试。这次考试相当的水,总共就考30分钟,50个题目,包含判断,单选,多选三种题型。只要你做的熟练,考个三五分钟就够了。我早上是七点到黄山集合,等到十点多开始进考场考试,三分钟后就结束,结果等成绩等了两个多小时。而从考试的内容来看,其实就两个关键词,礼让,减速。把握这两个词,把看些题目,考试也就顺利通过了,历时70天,终于可以持证上岗了。

       本次考试可以选用的材料跟科目一相同,纸质材料跟装在手机上的一个APP软件——驾考宝典。像我这种嫌麻烦的人,肯定是优先选择驾考宝典。通过这两次的使用,我对这款软件最喜欢的是我的错题这个功能,当然把全部题库做完一遍之后,我反复看的就是错题这一块。弄懂一题删一题,然后做模拟考试,然后再看错题,再删除。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954) | 评论(4)
疯狂驾考之科目三
2013-12-31 21:23
    

当你顺利过了科目二之后,就来到了科目三,也就是俗称的大路考。科目三跟科目二比起来,不像科目二那么专业,专注于考查某一个项目,而是综合的一个考查。当然用我教练的话来说,科目三更像是一个游戏,要注重它的规则,在考试的时候如果你没弄明白游戏 规则,可能你觉得自己已经很顺利地通过了所有的关卡,到最后去换来一张不合格。

    在考试的时候会有各种意外发生,比如某一阵子,考试车的传感器会异常灵敏,轻微的一个颠簸就会把你制动不平顺,直接不合格。碰上这种情况你只能认倒霉了,因为这跟你的驾驶技术完全无关,只是因为有些驾校没有去上香而导致的。而从我这回考试的考前集训来看,科三只要练习三个小时就够了。在集训的时候,教练会详细的告诉你在哪里要打灯,哪里踩油门,帮你刹车,哪里换档,换哪一档,到了考试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把集训的所在细节记下来,然后一切就OK了。当然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我又掏了300块钱给带我考试的另一个教练。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807) | 评论(2)
最后的早餐
2013-12-29 09:05
    

骚年们,由于学校政策的改变,我五年的带早餐生涯结束了,这是你们最后的早餐了,请珍惜食用,以后还请各自到食堂用餐。

.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269) | 评论(0)
读图第十四期---白细胞
2013-12-23 16:03
    

白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傻傻分不清楚,本期的读图就来解读一下这么多免疫细胞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白细胞类型 — 细胞质中有无颗粒

  1.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能减轻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参与过敏反应和抗凝血的作用

    嗜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中性粒细胞吞噬大量细菌后成为脓细胞

     

B.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离开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后演变为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淋巴细胞  NK细胞

            B淋巴细胞   :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和参与免疫调节

 T淋巴细胞   1、感应阶段,(1)靶细胞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递呈,(2)对抗原的识别(双识别)。2.反应阶段,(1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双信号,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3.效应阶段,(1)对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2)致死性打击阶段,(3)靶细胞的裂解。

 

 

最后来一张免疫细胞的全家福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2144) | 评论(0)
六一节
2013-05-31 18:52
     好久没过儿童节了,时隔多年,好不容易又有了儿童节,结果要上班。。。。
哎,回家给儿子补上
这博客写着写着越发有微博的趋势了。。。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482) | 评论(2)
[转] 浅谈生物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2-06-03 21:16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列宁曾说过“概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可见概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判断、推理及结论的错误,使学生、教师都不胜其烦。究其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掌握概念学习的要领,而出现“概念不清楚”、“概念掌握不完整”或“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概念教学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考虑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时补充某些概念

 

由于地区差异性,本地区生物未被列入中考考试范围,所以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生物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再加上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在内容上不够衔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常会出现概念脱节现象。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时,教材未介绍“原生质”这一基本概念,而该概念在一些初中生物教材中也未涉及。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补充,帮助学生衔接初中生物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排除障碍。又如,在学习“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时,教材上并未着重介绍“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结构”,而此内容是初中生物中的重点知识。考虑学情,此时教师仍十分有必要补充该内容,形成概念,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强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在教学中修改某些概念

 

教材在介绍某一生物学规律(概念)时,有时为了保持教材本身前后内容的照应,而将某些规律(概念)归纳成了在前述某个内容限制下的规律,忽略了规律之外仍存在的可能情况。如教材在讲述“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时,由于前述内容是以杂合子为例来展开介绍的,所以后面是这样概括总结其实质的: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从该概念上看,“基因分离定律”好像只是适用于“杂合子的细胞”、“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情况,产生误解。实则不然,“基因分离定律”对于“纯合子的细胞”、“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基因”也是适用的。所以在教学中,为避免学生认识的偏差,也应该对“基因分离定律”进行修改:在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同样,“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内容也存在着类似现象,教学中可进行相同形式的修改。强化学生对规律、概念认识的全面、准确,避免认知上的偏差。

 

3.立足教材知识范围,在教学中扩充某些概念

 

教材在介绍某些生物学规律(概念)时,考虑到自然状态下的生命现象与高科技生物技术参与下的人工生命现象的区别,保证生物学规律的纯生物(自然)性,而将某一生命规律(概念)添加了限制语,缩小了概念的外延,但是这样有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规律(概念)的全面认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考虑考试大纲要求及该概念同生活实际结合的紧密程度,加以适当的扩充。

 

如教材在讲述“基因重组”概念时提到: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生物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这样“基因重组”概念当然就包括两方面内容了:一方面,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在联会时期的交叉互换。但教材接下来又介绍了“重组DNA技术”这一与有性生殖无关的高科技生物技术,就其本质而言,“重组DNA技术”仍应属于“基因重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将此“重组DNA技术”作为“基因重组”的另外一种情况(与有性生殖无关)。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对生命规律认识上的完整性,而且有利于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性。

 

4.划分句子成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教材中对概念的表述,语言都具有简练、明确、严谨的特点,而且表意也十分准确、完整,确定概念的范畴严格。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分析概念的语句,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正确使用概念,准确进行推理判断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解析概念。如对教材上“二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和 “单倍体”概念的句子成分划分如下: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三倍体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

 

(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划分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成分,可突显出定语和状语在概念语句中的修饰、限制作用,也就是该概念必须满足的条件。主语、谓语和宾语是概念语句中的最基本成分,其中主语也是对概念修饰、限制的最后一道关卡。经过这样的句子成分划分,学生可以彻底明确概念、理解概念,扫清判断推理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掌握概念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5.进行相似概念对比,牢固掌握概念本质

 

生物学中有许多相似概念,极易产生混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述时需要进行相似概念的对比,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如笔者在讲述“染色体结构变异”第四种情况: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时,引导学生回答“交叉互换”与该处的“移接”是否相同?并进而对比如下:

 

 

            变异本质

  变异类型

移接

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染色体结构变异

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基因重组

 

进行相似概念的对比,澄清概念认识上的模糊,可以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认识,避免错误认识的产生,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系统掌握。

 

6.实例辨析及时反馈,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消化吸收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除了注意以上5种情况外,还应同时注重课堂实例辨析,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对概念的认知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笔者在上述“划分句子成分,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讲解“二倍体”、“三倍体”、“多倍体”和 “单倍体”概念时,还及时的举出实例辨析反馈如下:

 

下面是各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行为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1ABCD各细胞分别有几个染色体组?

 

2ABD细胞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表示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生物体细胞?

 

3ABD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表示单倍体生物体细胞?

 

4)哪个细胞表示的生物个体肯定是单倍体?

 

5)若以上各细胞不表示生物体细胞,那么它们还可以表示什么细胞?

 

通过这样的实例练习可以及时地反馈得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若反馈效果理想,则表明学生已经掌握,可以进行后续内容的教学;反之,则要及时再进行概念上的强化,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消化吸收。

 

当然除上述各教学方法之外,在概念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如弄清概念抽象产生过程,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定义原则、定义符号、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等等。但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基于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本质。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715) | 评论(0)
[转] 也说毒白菜
2012-05-17 19:55
    

最近几天,甲醛大白菜的新闻,又让我们在进餐时捏了一把汗。奸商们连这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常菜也不放过吗?

我清楚地记得,在20多年前,北方的家家户户都有冬储大白菜的习惯。有地窖的存在地窖里,有楼道的码在楼道里,实在没地方放的就干脆仍在了屋檐底下。要吃的时候,剥去外面的干叶子,里面仍然保持着脆嫩新鲜,整个冬天的四五个月的蔬菜供应都指望它们了。反正大白菜不是什么金贵菜,5分钱一斤的价格足以让每个工薪阶层都买上一大车。更别提,那些在市场上扔掉白菜帮子都可以用卡车来装了。

ifjsiw

【大白菜曾经很便宜,特殊保鲜?似乎用不着】

可是时过境迁,如今的大白菜的价格也进入了“元”级时代,运输销售的人自然得想办法降低损耗,那么甲醛保鲜究竟存在吗?这种方法又会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大白菜不同于西红柿、黄瓜这样的蔬菜,因为它们还是活的。被采摘的大白菜部分在农业上被称为叶球,实际上就是除去根的完整植株。叶球中间有正在发育的花蕾,假以时日,按理说,只要提供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大白菜就能生存下去,自然也就不会腐烂了。当然,“活”也会带来问题。特别是被切断的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是就会发生“褐变”作用。不过,甲醛没有能力抑制这类变化。

当然,除了白菜自身的小动作会影响品相外,白菜还要面对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强盗”。白菜的断面处,会渗出大量的汁液,那里有丰富的糖类等营养物质,正是细菌和真菌繁殖的温床。所以,在此处,甲醛确实能发挥抑菌作用。当然了,即使是用甲醛,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喷洒福尔马林溶液(那可是浓度40%的溶液)。一般说来,浓度在0.1%左右的甲醛溶液完全可以达到防腐的效果了。

9kgtr5

【切口很白很嫩,很漂亮。我们喜欢,病菌也喜欢】

有报道显示,人误服福尔马林溶液的致死剂量是10-20毫升,按浓度40%计算,就是喝下4000到8000毫克的甲醛。除非去看浸泡标本,否则普通人很难接触到如此高浓度的甲醛。当然了,我们更关注低量长期的危险。按照普通的室内装修标准,甲醛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0.1毫克就是合格的。一般而言,当浓度高于每立方米0.06毫克时(每立方米空气的重量是1.29千克,读者可以算一下质量百分比),我们就能感觉到甲醛的存在了,如果在白菜上使用的甲醛溶液过多,一下子就会被分辨出来。

毫无疑问的是,甲醛对我们的身体并不友好,所以将它们用于食品的行为是被明令禁止的。如果,无知商贩在贪图保持品相的情况下大量的施用甲醛,那结果就不好评价了。

实际上,农艺学家确实开发出很多大白菜保鲜的手段。比如,用亚硫酸氢钠溶液(浓度0.01%)或者氯化钠(浓度1%)的溶液来浸泡大白菜,然后保存在0-5℃条件下,也可以延长大白菜的保鲜期。与对照组相对,品相完整期能够延长12天。只是在这个食品安全不让人省心的日子里,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整个供应和销售链能协调运转,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

如果你真的对买到的大白菜不放心,担心上面有甲醛,那不妨多洗几遍。因为甲醛极易溶于水,很容易被清洗掉。另外,甲醛在高温时很容易挥发,所以在运输烹饪过程中,都会赶走甲醛,所以也没有必要因为恐慌而放弃大白菜。

pza5ll

【多洗多煮,能赶走绝大部分甲醛】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658) | 评论(0)
[转] 惊天秘密:晚睡晚起的人更聪明?
2012-05-17 19:50
     有人早起早睡,就像百灵鸟一样勤劳;也有人晚起晚睡,就像猫头鹰一样诡异。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但是,他们的智力会因此而不同吗?

惊天秘密:晚睡晚起的人更聪明?

猫头鹰跟百灵鸟之间谁更聪明,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需要追溯到1999年的秋天。澳洲悉尼大学心理学家罗伯茨(R. D. Roberts)跟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的基罗纳(P. C. Kyllonen)合作,招募了400名刚刚训练6周的新兵。两名研究者测量了新兵的昼夜节律得分、记忆力、敏捷性,结果发现越是早起早睡的新兵,他们在记忆力和敏捷性方面都要弱于晚起晚睡的同伴。因此,罗伯茨和基罗纳认为,晚起晚睡的人更聪明。不过,因为样本的特殊性,他们的结论能否得到足够多后续研究的支持,还是一个未知数。

8年后,也就是2007年,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者发现,在创造思维的所有维度上(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跨越性),猫头鹰型的人得分都要高于百灵鸟型的人,尤其在独创性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实质差距。该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年龄从19岁到76岁,具有相当宽广的年龄跨度。

除此之外,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的心理学家法布里(M. Fabbri)领衔的团队测查了1254名18岁到30岁的大学生,发现猫头鹰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右脑思考,强调直觉和综合,而百灵鸟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左脑思考,讲究逻辑和分析。通常来讲,创造性跟右脑有更密切的关系。

这些事实似乎意味着晚期晚睡的人具有智力方面的优势。——或者,智力高的人更适应晚期晚睡的昼夜节律(这种可能性被很多人忽略了)。到底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也许对智力起源的探索有助于解释这个疑问。

进化谜题:智力有什么用处?

长期以来,智力起源的问题在心理学界都是一块空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心理学家金泽哲(Satoshi Kanazawa)在综合了早期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之后,对智力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金泽哲,像其他进化心理学家一样,认为心理跟生理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自然选择的环境是距今约250万年前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的非洲萨瓦纳大草原。漫长的更新世中反复出现的选择压力,造就了许多内在的心理模块,它们嵌入大脑中,高效而快速地处理许多人类祖先会反复遭遇到的相似问题:觅食择偶、躲避敌害、竞争地位、哺育后代,诸如此类。简单地说,我们具有的心理模块就像一把一把的钥匙,试图打开的是一把一把古老的锁:自然选择把能开锁的钥匙保留了下来,藏在人类的大脑中。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这些钥匙就可以派上用场。

问题来了,要是人们遇到了萨瓦那大草原上不常见或非典型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金泽哲认为,对于萨瓦纳大草原上非典型的事物,如果人类大脑不具有相应的心理模块,就会遇到麻烦。不过,时势造英雄,智力这位英雄就开始登场了。智力也是一把钥匙,针对的恰恰是进化环境中不常见的非典型问题。更进一步,金泽哲提出了他的假设,智力不影响进化环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但是影响不常见或非典型问题的解决。

金泽哲的假设得到了某些研究的支持。来自密苏里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利(D. H. Bailey)和盖瑞(D. C. Geary),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希(J. Ash)和盖洛普(G. G. Gallup, Jr.),通过对各自收集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资料的分析,一致发现古人类的脑容量随着纬度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在2008年,金泽哲[8]采用了更多环境新颖性的指标(包括纬度、经度、以及经纬距离),以192个国家为样本来确定这一因素跟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指标都跟智力正相关,从而支持了智力跟应对新环境或新问题有关的假设。因为新环境跟萨瓦那大草原越不一样,早期迁徙至此的人类遭遇的新问题就越多,智力更高的个体因而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揭开谜底: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金泽哲2009年把自己的智力假设应用到昼夜节律方面,初步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在远古环境中,人类更多地是在白天进行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之下,夜晚可以说是一个进化上更新颖的环境。金泽哲认为鉴于夜晚是一种进化上的新环境,因此聪明的人更善于在这种环境下活动。在一项对美国青少年的追踪研究中,金泽哲测量了包括15197名18到28岁的学生首次参加研究时的智商,以及最后一次参加研究时的作息安排。控制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之后,结果和预期的一致:无论在周日还是在平时,智商越高的学生入睡时间越晚,起床时间也越晚。这些学生1994-1995年之间的智力水平跟他们2001-2002年之间的作息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QQ截图20120307154742.jpg
不过,金泽哲也注意到,把各种因素控制之后,智商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智商对作息时间的回归系数小于百分之一,这意味着假如两个人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智商也只能解释两者之间少于万分之一的作息时间差异。因此,这个研究一方面说明了智商的确影响作息安排,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这种影响的直接效应是非常小的。

令人惋惜: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虽然很多研究都发现晚起晚睡的人在智力和创造性上得分较高,不过这些优势似乎没有对他们的的学习成绩带来好处。相反,晚期晚睡跟学业成绩糟糕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2011年,来自土耳其萨卡里亚大学(Sakarya University)的贝索卢克(Ş. Beşoluk)通过对235名17-19岁高中生的调查发现,早起早睡的人能容易升入大学,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更好。这一结果被来自德国特里尔大学(University of Trier)的普瑞克尔(F. Preckel)等人重复验证:对272名德国中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早起早睡的孩子成绩更好,他们无论是在平均绩点方面,还是在数学或者语言学科方面,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晚起晚睡的孩子。这一结果在排除了其他因素之后依然成立,这些因素包括认知能力、责任心、认知需要、成就动机,以及性别。

除了这种小规模的调查之外,普瑞克尔等人在2011年的《学习与个体差异》(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他们千万百计收集了11个探索作息差异跟认知能力关系的研究结果,包括2177名被试;13个探索作息差异跟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结果,包括3220名被试。运用元分析的方法,他们重新计算了作息早晚的个体差异跟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整体关系,结果发现:晚起晚睡跟认知能力呈正相关(r=0.08),但跟学业成绩呈负相关(r=-0.14);早起早睡跟认知能力成负相关(r=-0.04),但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r=0.16)。简单地说,晚起晚睡的人的确似乎在认知能力包括智力和创造力方面更有优势,但他们在学业成绩方面却相对落后,而早起早睡的人在认知能力方面整体而言相对落后,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比较优秀。值得注意的是,作息早晚跟认知能力的相关总体较低,而跟学业成绩的相关总体较高。即便如此,作息早晚跟这些因素的相关整体而言还是非常小的,因此作息早晚只能作为解释学习成绩不同的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普瑞克尔等人认为,进化心理学可以解释作息早晚跟认知能力方面的正向关系。陌生的黑夜环境,也许真的就如金泽哲设想的那样,作为一种进化史上的新颖环境,需要具有更高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因而擅长在夜间活动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该如何解释作息早晚跟学业成绩之间的负相关呢?普瑞克尔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同步效应,即作业的环境跟测试的环境一致的话,测试成绩就会比较高。善于早起早睡的孩子因此在白天的环境里学习效率高,学业成绩好。

不过,有的研究并没有支持这种同步效应的假设。于是,第二个可能的理由出场了,睡眠剥夺。晚起晚睡的学生白天没有精神,容易分心,学习成绩自然难以出类拔萃。除此之外,晚起晚睡的孩子容易有各种行为问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适应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这可能也会影响他们对学业领域地投入。

结语:理解晚起晚睡的意义

罗伯茨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昼夜节律跟智商高低之间的正相关,不过这些相关通常都很低,而且研究者们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到底是昼夜节律影响了智商高低,还是智商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昼夜节律呢?从金泽哲的观点和研究来看,更准确地说法是聪明的人更擅长在夜晚活动。因此,夜猫子里面智商高的人自然要比一般人多。这个结论反过来就未必对了:晚起晚睡的人并不一定智商高,因为导致晚起晚睡的因素多了去了。鉴于昼夜节律的个体差异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性,这可能意味着百灵鸟很难通过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变成猫头鹰。当然,他们也更不可能通过调慢自己的昼夜节律而提高智商。

参考文献

分类:默认分类 | 阅读(1707) | 评论(0)
总:31条  1/4页 1-10 每页显示